廉政文化研究

专题研究:纪检监察学学科建设

  • 专题导语:关于国家监察学学科建设的思考

    张桂林;

    <正>中国政法大学国家监察研究院自2014年成立以来,一直在国家监察的学术(academic)研究和国家监察的学科(discipline)建设研究这两大领域深耕细作。经由我和我的同事们的持续努力,我们在这两个方面都有了比较深刻的认知感悟和成果积淀。在学术研究的层面,我们一直坚持两个“应当”:一是应当把国家监察研究放在政治研究的核心议程中,二是应当把国家监察研究当作政治学的核心议题。何以如此呢?因为政治学是以“权力”现象为研究对象的重要社会科学学科,

    2022年03期 v.13;No.71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2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中国特色国家监察学:渊源、价值与方案

    李莉;周睿志;

    建设国家监察学学科体系是巩固和推进国家监察事业的一项配套工程,学术界应以时不我待的心态积极推进这项工程。在进行学科体系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积极承续国内已有经验成果,另一方面要借鉴吸收国外相关经验,使学科体系建设具有较高起点。就学科体系内容而言,应着力于知识体系、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三个方面,三者有机协同、整体推进。就建设路径而言,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管党治党经验为依托,以腐败治理和权力监督相关学科知识积累为基础。

    2022年03期 v.13;No.71 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5K]
    [下载次数:3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纪检监察学一级学科的内在逻辑体系研究

    常保国;周艺津;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以来,纪检监察学在较短的时间内从二级学科、交叉学科成为一级学科,如何理解其内在逻辑体系,把握其未来建设方向,是当前学科建设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从纪检监察学学科建设的内在逻辑体系来看,逻辑起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逻辑中介是权力制约的实践活动,逻辑终点是建立具中国特色的纪检监察学一级学科体系。从纪检监察学学科建设的现实情况来看,未来建设可从复合化(推动学科研究“一元基准”与“多元发展”并行)、标准化(严格落实国家人才统一培养标准)、科学化(建设一流的纪检监察学科理论)三个方面展开。

    2022年03期 v.13;No.71 10-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8K]
    [下载次数:7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中国特色纪检监察学范畴体系的建构与展开

    喻少如;许柯;

    中国特色纪检监察学的知识建制和社会建制已初步形成,但范畴体系的建构还比较薄弱,亟待深入研究。纪检监察权力以其明确性、涵盖性与逻辑性成为纪检监察学的基石范畴,对纪检监察权力的主体、客体、手段、依据、价值这几个方面进行归类,可得出纪检监察主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纪检监察行为、纪检监察规范体系、清廉中国等基本范畴。这些基本范畴包含着具体而丰富的内涵,形成了具有自主性的中国特色纪检监察学话语体系,对进一步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重大。

    2022年03期 v.13;No.71 16-2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3K]
    [下载次数:6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理论前沿

  • 历史制度主义视角下巡察制度有效性研究

    田湘波;王玲娟;

    以历史制度主义为分析框架,能够为巡察制度有效性的研究提供科学合理的分析视角与理论借鉴。从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性、制度与制度环境适应性、制度与制度相关人三个层面可以考察巡察制度的有效性:从巡察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性来看,巡察领导与管理体制会影响巡察制度的有效性,巡察问题发现与整改机制适应性衔接问题会影响巡察制度有效性;从巡察制度与制度环境适应性层面来看,强调非人际关系的巡察制度与“人情社会”的制度环境不相容,导致制度受益人的信任与配合不够;从巡察制度与制度相关人层面来看,巡察制度代理人责任与规矩意识不强、巡察手段与方式的不适应造成巡察权威下降。要提升巡察制度有效性,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巡察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性层面,应充实巡察人才库,破解“双重领导”困境,加强巡察与整改机制适应性衔接,形成监督闭环;巡察制度与制度环境适应性层面,应实行提级交叉监督,破除人情关系干扰,创新巡察手段与方法,重塑巡察权威;巡察制度与制度相关人层面,应加强巡察人员监管,降低巡察制度成本,加强巡察宣传力度,提升巡察效果。

    2022年03期 v.13;No.71 23-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9K]
    [下载次数:3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伟大建党精神:新时代建设党内政治文化的根基

    蔡娟;张若瑜;

    伟大建党精神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政治意蕴和文化意蕴相互交织、相互融合的集成表述,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特质和优势。党内政治文化伴随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发展而形成,与伟大建党精神有着内在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是充分彰显中国共产党性质的文化。伟大建党精神集中体现了党内政治文化的精髓,是新时代建设党内政治文化的根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思想基础;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价值支持;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精神内核;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伦理遵循。从伟大建党精神中汲取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营养,不断赓续革命精神谱系,以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优化党内政治生态,增强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推进自我革命的内生动力,永葆党旺盛的生机和蓬勃的朝气,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

    2022年03期 v.13;No.71 3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1K]
    [下载次数:2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习近平关于加强对“一把手”监督的重要论述研究

    罗星;

    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是新时代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点难点工作。目前在对“一把手”监督中,还存在部分“一把手”自觉接受监督意识不强、自上而下的监督力度不够、同级监督太软、监督制度效能发挥不足、监督合力尚未形成等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聚焦对“一把手”监督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强调要规范“一把手”权力运行,拓展对“一把手”的监督方式,丰富和完善对“一把手”的监督制度,切实落实好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责任,构建对“一把手”全方位的监督体系,为新时代做好对“一把手”的监督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2022年03期 v.13;No.71 39-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5K]
    [下载次数:7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案例研究

  • 构建重大公共突发事件防控监督工作常态化机制——基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监督工作的分析

    乔德福;米多;

    推进重大公共突发事件防控监督工作常态化,是推进重大公共突发事件防控工作高效顺畅开展的法纪保障。构建重大公共突发事件防控监督工作常态化机制,应着力于建立重大公共突发事件防控监督工作响应机制,确定效应级别,把握响应时机,加强响应管理;应加强重大公共突发事件防控工作廉政重点监督,压实主体责任监督,强化岗位职责监管,严格廉洁纪律监督;应健全重大公共突发事件防控监督工作保障体系,完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运行机制;应创新重大公共突发事件防控精准监督工作方式,推进事前监督、实施灵活监督、强化有效监督。

    2022年03期 v.13;No.71 46-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6K]
    [下载次数:2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纪监论坛

  • 县级纪检监察体制改革的成效、问题和对策

    冯军旗;

    县级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是党和国家纪检监察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成效,对于基层政权的巩固和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对A县纪委监委进行实地调研,发现县级纪检监察体制改革的成效显著,具体表现是:依法依规履职能力增强,反腐效能得到大力提升,派驻和巡察效果明显。但其同时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包括纪检监察信息化水平滞后,垂直部门管理存在监督盲区,办理渎职类犯罪案件职能弱化和监督效能显现不足等。为此,应在增强政治监督、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部分留置审批权下放、建立协同联动机制等方面积极探索,从而不断深化县级纪检监察体制改革。

    2022年03期 v.13;No.71 56-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1K]
    [下载次数:15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纪检监察新闻话语变革与政党形象构建——以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信息传播实践为例

    张路舟;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闻宣传工作在传播效果上的改变有目共睹,人民群众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信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中,纪检监察新闻话语的呈现样态相较之前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变化,一方面以对话性的引入进一步推动了反腐信息传播目标的实现与到达,另一方面以情感调适方式增益执政党反腐形象收获了积极的正面效果。从评价理论系统中的介入及态度两个子系统理论入手,分析新时期纪检监察新闻话语变革的具体表现及效果,发现纪检监察新闻话语在反腐信息传播实践中一方面实现了对于“全面从严治党”理论以及纪检监察工作政治意义的塑造,另一方面作为结构性权力的载体对于构建执政党形象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2年03期 v.13;No.71 64-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1K]
    [下载次数:2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实践探索

  • 大数据时代廉政政策传播创新的实践探索——以“廉洁广州”全媒体传播为例

    肖生福;郑伟训;

    在大数据时代,新媒体技术与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无疑为廉政政策传播创新提供了机遇。广州市纪委监委通过建设运营“廉洁广州”全媒体矩阵平台,构建了新时代廉政信息传播的“传统媒体+新媒体”的全媒体格局,成为地方政府探索廉政政策传播创新的成功案例。其特色和创新主要表现为:实现了从宣传者到传播者的主体跃迁;实现了从政策宣讲到丰富的政策信息传播的内容革新;实现了从压力型递推到全媒体矩阵的渠道拓展;实现了从政策受众到用户粉丝的受众锚定;实现了从静态验收到动态监测的传播过程及效果监控。实践证明,“廉洁广州”全媒体传播平台大大提升了廉政政策传播效果,推动了反腐倡廉建设,作为成功案例,值得其他城市学习和借鉴。

    2022年03期 v.13;No.71 72-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2K]
    [下载次数:3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形象工程中的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问题研究——以贵州省独山县形象工程为例

    韩裕庆;夏仲沅;

    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问题有种种表现形态,在一些地方的形象工程中表现尤其突出,贵州省独山县的形象工程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形象工程中的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主要表现为好大喜功、肆意妄为,不顾实际、胡乱决策,欺上瞒下、损害群众利益等现象,严重破坏了地方政治生态,扰乱了地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领导干部领导能力存在短板、政绩观出现扭曲、封建残余思想以及监督治理体系的不健全等因素的影响。为此,需要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领导理念,提高自身的领导能力素质,健全政绩考核机制,完善监督治理体系,切实防范和整治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问题。

    2022年03期 v.13;No.71 83-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8K]
    [下载次数:4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廉政史论

  • 清朝治理官员违规宴会的制度及成效

    余华;

    清朝规定官员在节令与喜庆日(婚庆宴会除外)可举办宴会,除此之外的都属违规宴会。但实际情况却是官场的违规宴会屡禁不止,成为风气,宴会形式主要有五类:上司与下属间的宴会,地方官员与巡视官员间的宴会,文武官员间的宴会,在任官员与致仕、休官、侨寓官员间的宴会,官商间的宴会。官员违规宴会引发官场陋规、滋生官场腐败及影响地方行政效率,加重地方财政负担,为官员互相串通包庇提供了条件,直接造成民间不良风气的形成。清中央政府采取谕令禁止、申饬、降级、革职等惩处方式,并要求地方督抚自我约束,试图遏制官场违规宴会。但是由于制度规定的笼统、制度建设的滞后以及缺乏完善而有效的监察监督机制,导致制度执行难度大,治理成效甚微,违规宴会问题越发严重,其教训令人深思。

    2022年03期 v.13;No.71 90-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7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科研机构 中国政法大学国家监察研究院

    <正>为适应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需要,中国政法大学2017年11月成立了国内高校首家实体性国家监察研究机构——国家监察研究院,首任院长由中国政法大学原副校长张桂林教授担任。国家监察研究院为在编研究机构,集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社会服务为一体,响应国家战略需求,以“面向世界学术前沿,实现廉政理论创新”为目标,发挥政治学与法学学科交叉的优势,探索构建资源深度融合的国家监察学研究中心、国内廉政建设数据中心以及干部廉政教育培训基地。

    2022年03期 v.13;No.71 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0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