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斌雄;姜向红;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出现改革逐步深化、经济快速增长与腐败现象蔓延并存的历史现象。国内外学术界对这种改革、发展与腐败互动关系的现象存在多种理论解释,其中比较有代表性就是"双重悖论"。新时期的改革历史进程表明,改革是打破固有利益格局的过程,改革的重难点领域往往是腐败现象易发高发的区域。反腐廉政建设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反腐败斗争之间的关系,才能有力保障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同时,改革是防治腐败的根本路径,反腐廉政建设应当做到与全面深化改革同步考虑、同步部署和同步实施,保障改革顺利推进。应以重大问题为导向,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提高反腐廉政建设的能力;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将预防腐败寓于改革的各项政策和措施之中;应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防止潜在的利益冲突变为现实的腐败行为;要以落实反腐主体的"两个责任"严把改革督查关,确保改革改有所进,改有所成。
2015年01期 v.6;No.27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4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51 ] - 周利生;王钰鑫;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来管党治党经验的理论提升,对于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有助于共产党人精神补钙,提高共产党员抵制腐朽思想的自觉性;有助于执行好民主集中制原则,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有助于严格执行党规党纪,杜绝腐败现象滋生;有助于提升党内监督水平,依靠党的自身力量克服各种腐败现象的发生。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依然面临着严峻复杂的形势,必须落实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责任主体,贵在经常、重在认真、要在细节。
2015年01期 v.6;No.27 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10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80 ]
- 杨金桥;
为探究个体做出腐败行为的行为经济学原因,以受贿行为为例,设定了若干组收益-损失决策问题作为实验材料,以成年人为被试进行施测并观察其决策倾向。实验结果表明:与收益参数和损失参数都确定的情况相比,当收益参数确定,同时损失时间和概率不确定时,个体会更倾向于选择冒险性方案;与过去的受贿决策中遭受过损失的个体相比,在过去的受贿决策中没有遭受过损失的个体,更有可能在当前的决策情境中选择冒险性方案。因此,为有效遏制个体腐败行为,一是让个体明确意识到一旦受贿将遭受惩罚的程度、时间和概率三者的确定性。二是要加大受贿惩罚力度,让个体在面临受贿情境时作出正确的决策。
2015年01期 v.6;No.27 16-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8 ] - 聂继凯;刘启君;
在需求视阈下,教育腐败的生成机理包含了"满足-消极环境"、"不满足-消极环境"与"临界状态-消极环境"三种具体形成模式。其中,内因是导致行为主体教育腐败的根本原因,外因是导致行为主体教育腐败的动态原因,满足与临界状态可向不满足方向动态转化。因此,为有效控制教育腐败,基于根本原因与主要原因都是内因的教育腐败,要加强思想交流与沟通,完善各项制度,强化制度预防与监管;基于内因是根本原因、外因是主要原因的教育腐败,要采取提高实际所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等措施,建立健全教育腐败动态监管系统和预警系统,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
2015年01期 v.6;No.27 2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2 ] - 张则行;
从权力的角度看,腐败是权力的异化。公共治理具有多元化、网络化、互动性的特征,为建构预防腐败体系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权力、制度、法律和伦理是权力运行过程中对腐败的产生与治理都有着重要影响的四个维度。其中权力与法律侧重于内外互动,制度与伦理侧重于内部整合。四者融汇交织,形成网络式互动,产生对权力运行过程的修正作用。以此建构一套预防腐败体系,是克服传统反腐模式重惩治轻预防、重政治动员轻制度建设等弊端的有力举措。
2015年01期 v.6;No.27 27-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3 ]
- 李科利;梁丽芝;
廉政风险防控是推进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的一项重要实践和探索。目前,我国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属于内部控制,基层政府对于专业性较强的现代管理方法了解不深和应用不足,致使廉政风险防控的实效性不是十分明显。我国廉政风险防控主要存在方法困境、制度困境、认识困境、人力资源困境等现实问题。在廉政风险防控机制中引入第三方评价模式,是一项有益尝试,使廉政风险评估由内部评价转向外部评价,为社会公众有效参与反腐败工作提供了平台,有利于丰富廉政风险管理机制的理论与实践,大力提升我国廉政风险防控的实效。
2015年01期 v.6;No.27 35-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2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37 ] - 孙泊;
"垄断福利"本质上也是一种腐败。"垄断福利"现象的滋生、蔓延与扩散,造成了系列的负面效应,扭曲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影响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加剧了社会的矛盾集聚,阻碍了和谐社会的进程。要彻底遏制和消除"垄断福利"腐败,必须从根源上找寻破解之道,治理必须从垄断本身切入,标本兼治,强化监督,注重长效。一是追本溯源,深入探析"垄断福利"的滋生机理;二是引入竞争,彻底铲除"垄断福利"的生存土壤;三是多管齐下,全面建构"垄断福利"的监管机制。
2015年01期 v.6;No.27 4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 王群;
行业协会有一定的行政管理和服务职能,也有经费来源,故有腐败的条件。行业协会腐败形式多样,对行业协会腐败的治理措施主要是政社分开、加强监管以及对腐败活动追究行政和刑事责任。其中,《刑法》对以个人名义进行的腐败活动有相应的罪名惩处,而很多腐败活动以协会名义进行,《刑法》缺乏对这类腐败的罪名规定。要提高对行业协会腐败治理的效果,应在《刑法》中增设相应的行业协会单位犯罪的罪名。
2015年01期 v.6;No.27 48-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9 ] - 张兴亮;范松仁;
高校职称评审中的亚腐败现象主要表现为:参评者设法在他人科研成果上挂名或恶意拥有大量低端成果,从而抬高职称计分;围绕发表核心期刊论文做文章,以量取胜,不惜学术不端;利用学术出版方式的转型,投机取巧;论文、论著条件不具备,打擦边球,冒充凑数;教学工作数量、质量的评价机制不合理。这些亚腐败现象的产生一般有如下原因:职称评审机构设置存在缺陷;参评者违规受罚流于形式;对职称评审主体的监督乏力;教师工作数量与工作质量的关系评价长期错位。为此,至少可提出如下治理对策:积极探求高校职称评审的顶层设计;严格职称评审中学术成果的检验和评价;优化职称评审监督过程;从国家层面规范高校行政人员参与教学科研的行为。
2015年01期 v.6;No.27 53-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3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5 ]
- 卜万红;赵蒙蒙;
延安时期,廉政文化建设是边区政府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党坚持高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旗帜,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发展民主政治重视民主监督,加强制度建设实现依法管权,重视对党员干部开展持续的党性教育,党员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带头实践,持续开展正风肃纪运动,大力建设廉洁政府,实现了廉洁政治。卓有成效的廉政文化建设有效地克服了党内非无产阶级思想影响,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地位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贯彻了民主集中制原则,巩固了党的团结和统一,保持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党的廉政文化建设成果熔铸到延安精神之中,成为我们党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为后来的廉政文化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2015年01期 v.6;No.27 79-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2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36 ] - 王涛;
鉴于元朝灭亡的教训,朱元璋力图从制度上预防与惩治贪污腐败。他制定低俸禄与低办公经费制度强迫官员保持节俭的作风,以严酷的法律惩治贪污腐败,并建立了一个完善的监察系统搜集官员腐败的证据。朱元璋的制度建设虽然对遏制贪污腐败起到了一定震慑作用,但即使是在朱元璋时代,贪污行为也屡发不绝。朱元璋过世后,低俸禄与低办公经费成为官员贪腐的正当理由,严酷的反贪法律的执行因为完全取决于皇帝的态度实际上也逐渐废止了,监察制度也变成了党争的工具。尽管如此,朱元璋的制度反腐仍然为今天的廉政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与教训:反腐教育应当常抓不懈,反腐应摆脱依赖个人意志的法律,注意保持官员的适当工资水平。
2015年01期 v.6;No.27 85-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5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7 ]
- 赵德勇;
<正>政府权力法治化是实现政府治理法治化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关键所在。政府权力需要从三个维度完成其法治化。第一个维度,在改革与法治的关系中,应当以法治的方式限定政府权力,政府权力推进改革应当在法治的框架内进行,改革必须于法有据;第二个维度,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中,应正视政府权力在经济生活中的越位和缺位,进而以法治的方式厘清政府权力的边界,构建参与协作式的主体间性关系;第三个维
2015年01期 v.6;No.27 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1 ] - 任建明;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我国的法制建设做出了重要的战略部署。我国的法制建设将迎来一个重要的机遇期。依法反腐是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切实推进法治建设和反腐动真格的情况下,法治与反腐就有可能呈现出良性互动的局面。在我国的反腐败实践中,还存在一些不符合法治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选择性反腐、司法机关和反腐败机构腐败、反腐败机构授权不足与分权缺乏并存、纪律优先于法律等。要切实推进
2015年01期 v.6;No.27 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2 ] - 胡伟;
<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的制度软实力,这三者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共同构成了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内容。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成熟和定型的制度支撑,而一个国家制度体系的关键在于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的灵魂则在于民主和法治,这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依法治国是现代民主与法治的关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熟和定型的重要标尺,是提升中国制度软实力的基础性工程,也是中国梦的重要内
2015年01期 v.6;No.27 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 蒋德海;
<正>我国反腐败的性质决定了反腐败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种伦理正义,是提升公权政治道德及其公信力的重要手段。进一步推进我国反腐败的深入,要确立人民群众作为反腐败主体的理念,保障和落实人民群众的反腐败权利,正视"越反越腐"的政治伦理缺陷。反腐败的成果要转化为人民群众能够感受到的社会正义。虽然打"大老虎"大快人心,但人们更为关注的反腐败是身边的腐败能否及时有效地清理,腐败分子能否依法追究。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打"苍蝇"比打"老虎"更重要。正是形形色色的"苍蝇"玷污了
2015年01期 v.6;No.27 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 张书林;
<正>依法治党到法治中国的逻辑视野,根植于"依法治党——依法执政——依法治国——法治中国"的内在逻辑关联性。依法治党是依法治国的前提要件,在深化以党规党法治党的同时,应扩展以宪法法律治党的空间;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中流砥柱,党的领导地位、人民主体地位应在依法治国进程中实现统一;依法治国是法治中国的建构路径,依法治国向法治中国的迈进应在
2015年01期 v.6;No.27 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2 ] - 张紧跟;
<正>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地方政府纷纷引入参与式治理。在实践中,以民主的分权、商议民主、赋权于民和自治为基本内涵的参与式治理主要体现在参与式规划、参与式预算和参与式监督,其有效运转有赖于公民社会要件和政治经济要件。实践证明,参与式治理既提高了国家治理的合法性又改善了国家治理的有效性。当代中国地方政府正面临着治理有效性与合法性难以兼容的冲突。学习并借鉴既有的参与
2015年01期 v.6;No.27 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3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5 ] - 许耀桐;
<正>随着当前反腐倡廉的深入,如何看待党政"一把手"权力的分权、限权以及如何制约党政"一把手"权力的问题比较突出。目前党政"一把手"权力界限存在模糊地带。党政"一把手"权力过分集中是一个体制性问题,解决权力过分集中要靠民主集中制。不能简单地对党政"一把手"进行分权、限权,防止对党政"一把手"的分权、限权走入误区。限制党政"一把手"权力需做制度顶层
2015年01期 v.6;No.27 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周根才;
<正>基层社会生活的转变形塑着基层社会治理的新生态,催生了基层社会治理需求的新变化。从治理能力来考察,以往基层政府所运用的硬治理工具和技术已经不能有效地解决社会治理实践中涌现出的诸多新问题,进而会阻碍基层政府治理能力的发展。在基层政府硬治理日渐受阻和治理能力弱化的情境下,以社会文化价值共识的形塑能力、社会心理的干预疏导能力和社会合作
2015年01期 v.6;No.27 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2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3 ] - 鞠健;
<正>在中国共产党老一代革命家中,陈云在党性修养方面有较多的论述。陈云对于党性修养问题的探索与实践代表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风范。他要求共产党员要确立为共产主义的实现而奋斗到底的革命人生观;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对党员进行有关党的纪律的教育;要与群众有密切联系;要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要讲真理,不要讲面子。今天,认真学习和研究陈云关于增强党性的思想,对于广大党员干
2015年01期 v.6;No.27 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 唐静;李鹏;
<正>苏共执政时期,官僚阶层从出现到逐步形成和固化,其特点是成员等级化、利益集团化、交往内部化。当官僚阶层和特权扭结在一起,苏共从官僚主义发展到特权享受、特权腐败和特权繁衍,以至于执政末期出现了官僚特权异化,通过特权异化实现制度变迁,同时通过深度政治参与延续和扩大制度变迁收益。苏共的亡党在很大程度上是苏共官僚集团为了既得利益的合法延续,主观上放弃了社会主义,实现自我转
2015年01期 v.6;No.27 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8 ]